DB11∕T 2298-2024 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 中小学校(北京市)

ID

387B496E80BE4AF684D3EEFF7D02E232

文件大小(MB)

0.2

页数:

14

文件格式:

pdf

日期:

2024/10/20

购买:

购买或下载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ICS 91.120.25,CCS P 15 DB 11,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T 2298—2024,地震安全韧性建 设指南 中小学校,Guidelin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eismic safety resilienc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2024 - 09 - 23发布 2025 - 01 - 01实施,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DB11/T 2298—2024,I,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建设原则 .1,4.1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1,4.2 安全第一、超前防范 1,4.3 贴近实际、注重实效 1,4.4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 2,4.5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 2,5 应急制度建设 2,5.1 管理制度 2,5.2 建设内容 2,5.3 能力培养 2,6 安全体系建设 3,6.1 环境安全 3,6.2 应急准备 3,7 应急避难场所 3,7.1 兼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3,7.2 避难场所标志标识 .3,8 应急资源保障 3,9 地震安全韧性学校评价 .4,附录A (资料性) 地震安全韧性学校评价工作资料搜集清单 5,附录B (规范性) 学校整体地震安全韧性评价指标和权重 .6,DB11/T 2298—2024,II,前言,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本文件由北京市地震局提出并归口,本文件由北京市地震局组织实施,本文件起草单位:北京市昌平区地震局、中国消防救援学院、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北京市地震局、北京市房山区地震局、北京市震灾风险防治中心、《城市与减灾》杂志社、北京市防震,减灾宣教中心、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超高压输电公司百色局、北京尧乔科技有限公司,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张东亚、王建飞、郭赞权、李己华、邓志飞、张敬军、石海明、李佳琨、贾昂、,王佩、刘臻、靳庆生、范文恺、陈刚、陈强、王庆民、王飞、赵帅、常建军、罗华春、任志林、刘群、,戴怡茹、郭心、周馨媛、李妍、谭阳、胡毅涛、康现栋、朱建竹、袁涛、吕长静、崔凯磊,DB11/T 2298—2024,1,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 中小学校,1 范围,本文件提供了中小学校地震安全韧性建设的原则、应急制度建设、安全体系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应急资源保障、地震安全韧性学校评价的信息,本文件适用于中小学校地震安全韧性建设与评价的相关活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GB/T 38591 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 55002 建筑与市政工程抗震通用规范,DB11/T 1044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运行管理规范,DB11/T 1891 建(构)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DB11/T 2141 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和分类,DB11/T 2142 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地震安全韧性学校 seismic safety resilience school,预估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抵御、承受、适应、和恢复原有教学基本功能与秩序的学校,[来源:DB11/T 1891,3.1,有修改],4 建设原则,4.1 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地震韧性安全学校建设要将人的安全需求放在首位,确保每一位学生与教职工的人身安全得到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学校的应急服务功能,建立学校与社会应急资源共享机制,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4.2 安全第一、超前防范,将校园安全作为学校各项工作开展的基础和前提,树立底线思维,建立健全学校风险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师生的安全隐患识别能力与防震避险能力,4.3 贴近实际、注重实效,地震安全韧性学校建设宜立足学校实际,在充分识别校园潜在风险、掌握学校应急资源与应急能力,的基础上,提出地震安全韧性学校建设措施,确保各项措施能够在校园韧性建设中发挥实效,DB11/T 2298—2024,2,4.4 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充分发挥教学场所、设施的灾后保障能力,在保障学校正常教学、活动功能基础上,充分考虑学校,师生和周边市民的避难需求,加强学校兼做避难场所建设与维护,整合社会力量建立学校地震应急志愿,者队伍和应急物资库,切实加强学校地震应急保障能力,4.5 科技引领、创新发展,加强与地震、应急部门沟通合作,促进地震预警、减隔振技术、人工智能等防震减灾新技术在学校,的推广应用,将防震减灾技术与学生教育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校园安全文化,构建平安和谐校园环境,5 应急制度建设,5.1 管理制度,5.1.1 地震韧性安全学校建设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调动学校各部门共同参与,5.1.2 地震安全韧性学校建设工作在业务指导部门的指导下,以学校为实施主体,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展,5.1.3 地震安全韧性学校建设的工作制度,宜涵盖以下内容:,a) 地震安全韧性学校建设工作台帐制度;,b) 地震应急器材配备与管理制度;,c) 地震自救互救志愿者队伍,地震安全学习兴趣小组建设制度;,d) 地震安全知识教学,科普宣传、培训及演练制度;,e) 校园地震应急预案,疏散安置方案修订制度;,f) 学校应急避难所及指示标志建设与维护制度;,g) 地震安全韧性学校建设工作档案管理制度,5.1.4 学校宜定期开展建筑工程、……

……